每人都要有家,不是蝸居或大宅,而是一個為個人及家庭供應所有需要的美麗的家。沒有人捱餓,沒有人無家可歸。每人都是社會活躍的一員,貢獻他們的心常務,在不剝削他人的前提下滿足他們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社會,我們要開展令人興奮的市鎮重建計畫。
- 在長老議會案下,每種建築架設或升級之前,我們都要評估好小鎮的佈局,用最好的城市規劃師、環境專家和建築工程師,在為人們貢獻最大利益的前提下重新設計小鎮。這一定要包納城市未來願景,令工業和農業絕對的與自然和諧。懂得能量流和神聖幾何的人會擔起設計的責任,將這些知識加入設計。這對整個社會的健康十分有益,因為這允許了自由能量流經整個社會。記住當我們對環境感到「不適」時,我們就得「病」了。現在的城市設計很大程度上基於中央格網系統設計的。格網就是用來捉魚、雀鳥、動物乃至人類的網,而我們無從得知這事。應當解放我們的所謂科技,現在反而用作創造了不可見的矩陣能量網。我們今天許多科技都是基於中央控制塔控制的網格。如果網格失效,很多人會因此而受害。這不是一個有效的模式,電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開展新的建築物料生產。用在不同環境中獨特的自然建材,如粘土、稻草、石灰、茅草、木材、石材及其他。
- 善用專家去製造這些物料,並以此作為機會去訓練對這範疇有興趣的人們。極力推薦用自然的物料如粘土、泥土、沙子、石材、木材和草。用自然物料建成的屋子可以屹立幾千年之久,而且比起現代的居所,十分容易就可以修補好,並抵禦自然災害。想想一些考古學家發崛出來的古老建築,六千年下來而牆壁屋頂都是完好無缺的。想像一下現代的屋子要是被荒廢了十數年後的樣子。在一些如也門的地方,有六層由泥土建成的建築,比現今華美的建築還要屹立得久。
- 從週邊的石礦場及礦場取得免費和便宜的石頭和沙子。
- 用我們的行動力和想像力去創造所有可用的建築物料,去建造社區的房子、工廠和農業設施。
- 允許藝術家為建築創造富藝術感和獨有的風格。
- 劃定林業公司可以砍樹的區域。這些木可以用作建木屋、傢俱、門窗及其他。畢竟土地屬於人們,而私人公司種的樹不能為人們帶來任何收益。隨時間過去,這些樹林會歸還人民管理,然而發展成多元化的原生林,為人民提供不同種類的木材。現在南非許多樹木用作製造人們買不起的紙,然後出口到國外。
- 建立鋸木廠和木材廠,木匠就可以做他們的工作和訓練更多木匠。工廠可以借出給其他社區成員製作自己的產品。
- 建立基本但有用的金屬製品廠,製作社區需要的基本金工。
- 所有參與在社會中不同活動和服務的會馬上為他們的需要,得到最大的福利。如住房、食水、食物和電力。
- 每人都會從自己為社會的貢獻中得益。你貢獻越多,你就得到越多。每人都要貢獻三小時在社區項目,才可以享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