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社會都會因應自己社會活動的不同,而有為每個人的需要而設的新規則和法律。例如,漁業強勁的社會,會有自己一套關於釣魚、船隻、河流、沙灘和其他的規則。而當某社會大多由電腦發燒友構成時,也就有不同的法律。
我們要在不同範疇用新眼光看待無盡的機會,而非只著眼於金錢的使用。故此我們是迫切的需要提醒自己,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而可以實現的,因為所有資源都可被動用,而金錢不再是障礙。但無論如何,我們仍要通過幾個使用金錢的階段去讓我們從金錢中解放出來。目標是讓社會在盡可能多的範疇中,盡快地變得完全自給自足,以此撕碎對金錢的欲求。
首起階段,種植食物會是自給自足最重要的環節。在不同層面,為人們活動生產作物和製造物品時,應包含已經存在在社會的各種輕工業。如建材、造門、製窗、傢俱及金工等。
這些產品和服務會成為全面貢獻主義社會過度期的臨時利潤生產器。所產生的資金,會用在長老議會,認為能為人民產生最大利益的新社區項目。
人們的參與
新的社會體制之所以叫貢獻主義是有原因的,因為人們會在其中貢獻出他們的時間和天賦。新建立的項目要求社會中盡可能多的人參與。無可置疑,初期一定會有些人坐在冷板凳上看,而非真的全程投入。但只有參與的人,才可以得到新生產帶來的好處。
成功會建基於每人在他們所選擇的項目中,在一週中貢獻幾小時出來。這一週下來,總計就有了幾千小時的生產力,而在正常情況下壓根是不可能的。公司和政府不會有足夠的金錢支付如此多人的付出的勞力。十分明顯的,我們之所以能在每個可以想像的範疇中,快速為我們的社會創造富足,只就是用上了這個原則。許多人有許多特別的天賦和技能,社會卻不能加以善用。烏本圖就是善用這些技能的完美平台。
當我們困囿於仍需要賺取金錢去過活的奴隸社會,要打造一個不用錢並為所有人創造富足的社會,早期的過度期會是嚴峻的。這就是為什麼初期建立多元的社區項目時會如上所述。這是實際而且可達的,因為這只需要每人為其中一個項目貢獻一週三小時,就算有工作在身的人也能做得到。當所有努力集中起來後,它們就為可生成收入的項目,創造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可生成收入的項目是屬於整個社區,令整個社區從快速的成長和開展新項目中得益。
這些資金會被用作升級公共設施、運動場所和藝術文化館這類會充實人們生活的設施。要善用這些加建的設施,人們要一週貢獻三小時到其中的項目中。
緩慢而堅實地,更多更多的人會有能力離開他們的崗位,然後在他們自己的社會中,以全職的身份參與到他們獨有天賦或技能的事情中。
接下來,當項目幾何增長時,我們就會體驗到雪球效應──在過度期中得到更多利潤、為貢獻的人提供越來越多的福利。重點強調的是在每一個範疇中創造「富足」。這允許了人們用超低價取得物品和服務,收獲即時效益,而多出來的作物就會用稍高的價錢賣給外界,但這價錢卻是遠低於外界超級市場的價格。
當這個系統成長和進化時,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會越來越少用金錢,而到了最後,用錢的需要就會自行淡出,用不著大張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