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族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都有巨額投資,卻沒有一項事業比餵養戰爭機器更有賺頭。我們可以確鑿地相信人類史上的戰爭都由金錢控制者操縱。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摩根、哈里曼和華平家族是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其中的主要投資者。
希特拉在德國受人擁戴的崛起震懾了這些銀行精英。不因軍事力量,只因經濟政策。希特拉第一個財政行動就是自行發行自國的貨幣,而不向私人中央銀行借貸,這可以令人民免於活在銀行利息中。德國因此振興而快速地重建了她的工業。媒體稱之「德國奇跡」而希特拉因為德國人生活質素大大提高和工業力量暴增而成為了1938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
皇家銀行家族一點都不喜歡這樣。他們用英國總理溫斯頓‧邱吉爾去傳達這一訊息。
「若德國在未來五十年再次跟我們有商貿往來,會令一戰失去意義。」溫斯頓‧邱吉爾《時代》1919年
「德國變得太強大了。我們要輾碎她。」溫斯頓‧邱吉爾﹝於1936年9月對美國將軍羅伯特‧E‧活特說﹞
「我們會逼使戰爭降臨在希特拉頭上,不管他想或不想。」溫斯頓‧邱吉爾﹝於1936年廣播﹞
「這場戰爭是英國的戰爭而它的目標就是要摧毀德國。」──溫斯頓‧邱吉爾﹝於1939年秋廣播﹞
邱吉爾已經點明二戰可以避免,但戰爭能讓財金有機會去征服「銷售市場」。
「戰爭不只是要廢除法西斯主義,更是要奪取銷售市場。我們大可以,要是我們想,不費一顆子彈地阻止這場戰爭,但我們根本不想。」溫斯頓‧邱吉爾致杜魯門﹝富爾頓,美國1946年3月﹞
在下面的宣言中邱吉爾承認了這場戰爭實際上代表了甚麼,但與此同時下了個陰險的註腳,說明了他意識到銀行家才是控制希特拉的真正主謀。
「德國二戰前不可饒恕的罪行,是她嘗試從世界貿易中解纜,去建設獨立的交易系統,而世界經濟不能因此得益……我們屠宰了錯的豬。」溫斯頓‧邱吉爾﹝19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伯恩﹞
自1933年,華爾街銀行家已資助了希得拉和墨索里尼的政變。布朗兄弟哈里曼在紐約持續資助希特拉直至對德宣戰的一日,很有可能在戰時仍秘密注資。儘管報告指兩方起了爭執,但我無法想像銀行家會對資助戰爭機器這種賺大錢的機會顯得躊躇。
銀行家認定一個建基於意大利的美國法西斯獨裁者更有利他們的商業利益,這遠比威脅極大的羅斯福「新政」﹝財富重新分配和中產階段資產重組﹞適合投資得多。
一個由華爾街大亨策劃,推翻美國政府的陰謀,就曾招請將軍巴特勒,組織並領導一個只聽命於華爾街而非人民的總務部。巴特勒將軍假裝順從計劃,但出其不意地向國會揭露這陰謀。不幸地,當時國會,乃至現在,已經落入華爾街大亨的口袋中而拒絕聽從。
希特拉與布殊家族王國
2004年9月25日,《衛報》報導布殊家族如何從贊助希特拉的戰爭機器獲利並建立起王朝。以下是更正過的文章。
「喬治布殊的祖父親,前任美國參議員普雷斯科特‧布殊,是一間以財政資助人的身份介入納粹德國而獲利的公司總裁及股東。
《衛報》得到最新披露的美國國家文件確認,普雷斯科特‧布殊與納粹黨財務設計師有關連。
一些關於普雷斯科特‧布殊的行為的爭論亦隨之浮面。但許多是去年才解密的最新文件,顯示美洲在有力的資訊下得知納粹的政策和計劃後仍走入戰爭。他曾在一家用力資助希特拉至其奪權的德國愛國企業工作並獲益。
文件揭露他曾工作的布朗兄弟哈里曼銀行,曾經營一個美國基地,與德國工業家費列茲‧蒂森在1930年代協力資助希特拉,但文件中找不到普雷斯科特‧布殊同情德國的原因。而兩者在30年代尾與希特拉爭拗而分開。《衛報》亦發現證據顯示布殊透過紐約資本企業聯合銀行﹝UBC﹞,成為蒂森美國利益的代表,他在美國捲入二戰後仍繼續工作。
普雷斯科特‧布殊也是公司董事會其中一員,並組成了一部份的跨國前線公司,讓蒂森的資本可以全球流通。
蒂森擁有全德國最大規模的煤鋼企業,藉由在兩戰中間與希特拉攜手合作,努力變得富有。聯合銀行是蒂森國際公司網絡中的重要支柱,但這銀行就僅僅是為了蒂森擁有和控制的荷蘭銀行工作。